2007年9月30日 星期日

關於耳擴與DAC

Writed by khm1985
fixed by sssuperman
Q.1 為什麼耳機需要耳擴?
  
  整理音悅侯姐在2006年家庭劇院四月號所說: "耳機跟喇叭一樣,都是屬於被動元件,只不過耳機由於單體小,靈敏度高,所以大部分可以用訊源或擴大機的耳機輸出來推出聲音,不過推得動並不代表推的好,推的好的要素有很多:聲音的搭配性,足夠驅動力帶來的聲音餘裕度,更寬深的音場等,尤其是在阻抗為250歐姆以上的耳機更需要耳擴的"加持" 。
  簡而言之,耳擴是幫耳機發揮全部功力的東西,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版友說:"推得動不代表推的好" ,"耳擴的預算再買完耳機就會自動生出來","某某耳擴可以幫某某耳機解開封印"之類的話,都是在形容耳擴的重要性。

Q.2 為什麼有了音效卡或耳擴後還要再加DAC?
  
  DAC是Digital Analog Converter的簡寫,中文為數位類比轉換器,主要的工作是幫我們把數位訊號轉換成耳機跟喇叭看得懂的類比訊號,例如我們的音效卡就一定會內建這樣子的DAC機構,所以音效卡其實也算是一個最基本的DAC,只是有玩電腦硬體的版友應該都知道,內建顯示的主機板通常他的顯示晶片能力都很抱歉,音效卡也是如此,所以通常注重訊源的版友,會使用具有數位輸出的音效卡,再加一台獨立的DAC,這樣子可以將電腦訊源的等級跟乾淨度提升,對聲音的改善程度甚至比耳擴還大。

Q.3 想接DAC的話需要哪種音效卡? 所謂的USB DAC又是什麼?
  
  常上耳機或音響版的版友應該對1723這塊音效卡不陌生,因為千元以下的音效卡幾乎不作第二人選,但又常看到有人說"不接數位輸出或不玩DAC的話不推薦1723",是不是常常被搞混到底是推還是不推了呢?
  其實這句推文要表現的意思是,1723在數位輸出上的表現非常超值,但是它的類比輸出(耳機孔)就真的是一千元以下音效卡的水準,所以一般想開始玩入門DAC的版友,大家都會推薦1723,但是不是只有1723才行喔,只要有支援數位輸出(Spdif out)的音效卡都可以。            
  至於版上常見的Fubar,或前幾篇版友提到的Dared MP5或是KECES 的USB DAC,它們是屬於USB DA,也就是只要用USB線接上,它們就變成一個外接型的音效卡,它們的主要工作也是DAC,但是由於它們是在電腦機殼外面,所以受到的電磁干擾比較小,而且可攜性也比傳統音效卡高,所以也不失為一個方便的選擇。
  USB DAC跟傳統音效卡可以共存,只要在控制台裡的音效指定要哪一個輸出就可以

Q.4 有時候DAC的文章會提到同軸跟光纖輸出,那是什麼?

  同軸跟光纖是兩種數位輸出的接頭,同軸的形狀跟RCA線一樣,光纖的形狀呈現一個五邊型,1723就是光纖頭輸出。另外還有一種BNC頭,但是不常見,通常有玩DAC的版友對光纖和同軸兩種接頭的評語是:
   光纖的聲音比較冷,偏解析;同軸的聲音比較暖,人聲比較好聽,小弟自己接的感覺也是如此,但是沒有優劣之分,端看您喜歡哪一種聲音。

Q.5 可以列舉出常見電腦訊源的接法嗎?
(以下舉例部分為小弟親身實例,只是方便講解,所舉例型號沒有任何意義)。
1.音效卡 → 耳機
EX:1723的耳機孔>ES5

2.音效卡 → 3.5mm to 2RCA的轉接線 → 耳擴 → 耳機
EX: 1723的耳機孔→ 轉接線 → HA20 → A900

3.音效卡 → 光纖或同軸線 → DAC →RCA訊號線 → 耳擴 → 耳機
EX: 1723 → 光纖或同軸線 → 噴火(Spitfire) → RCA訊號線 → HA20 → A900

4.USB線 → USB DAC → RCA訊號線 → 耳擴 → 耳機
EX: Fubar II → RCA訊號線 → HA20 >A900

P.S.基本上DAC一定要接耳擴才行,因為它通常沒有耳機孔,只有RCA輸出
除非能找到2RCA(公)轉3.5mm(母)的轉接頭,才能直上耳機
但是有的DAC會跟耳擴作在一起,如兩年前的朝露跟最近剛上市的Fubar3

2 意見:

匿名 提到...

這篇寫的太好,引導新手走入敗家的深淵 !
寫的太好了 !
XDD

匿名 提到...

您好 可以請你多介紹一些DAC跟耳擴結合的產品嗎 感謝:)